西北师大,大西北的年十八
李旭勤
在祖国西北广袤苍劲的土地上,在黄河两岸的县城小镇中,在更远更偏的乡村社队中,供给孩子上大学必定是每一个父母的梦寐以求,千百年来,教育承载了这片土地上人们知识改命的夙愿,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西北师范大学就是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的教育存在,她用教育改变教育,用教师成就教师,让学生发展学生,是万千学子的教育殿堂和心灵归宿。
对于西北师大学子和校友来说,西北师范大学永远十八岁,这是一种镌刻在心底的情怀,一份永不褪色的记忆。在西北师大的年十八,是知识的积累,是品格的塑造,是友情的缔结,是爱情的萌芽。十八岁的梦在这里起航,十八岁的青春在这里张扬,一届一届学子走向四方,一批一批孩子梦圆他乡,在岁月的斗转星移转中我们会老去容颜,但西北师大永远是大西北的年十八。
西北师大,是青春现场。青春是一场回忆杀,回忆中有年少的轻狂无知,有中年的遗憾无奈,有晚年的蹉跎叹息。
那些少年后来都成了老师。百花园的花年年盛开,途经的青春岁岁新鲜;如意湖的冰在春天发出细微的脆响,那是温暖的光照进了青春的裂痕。那个在2000年跨年夜用一把吉他把手指弹出血的少年后来成了老师;那个假期在小西湖穿着布鞋搬砖头挣学费的农村娃后来成了老师;那个家庭屡遭变故依然坚持完成学业的善感女孩后来成了老师;那个经管学院毕业的发誓不当老师的河南女子成了老师;那个歌声甜美留着马尾辫酷似宋祖英的姑娘后来成了老师;那个主办《先锋》、《我们》院刊校刊的雪原文学社社长后来成了老师;那个长相俊朗爱喝酒爱唱《笨小孩》的张掖小伙后来成了老师。
后来,我们大都成了老师,西北师大选择了我们,我们选择了教育,我们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做了一道证明题,证明了教育可以改变一个家庭的面貌,然后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被风吹向祖国的四面八方,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穷乡僻壤,都有西北师大学子的身影,我们奔走在不同的土地上,用师大的光点亮星辰,唤醒黎明。
那些青春后来都被西北师大誊写。后来的后来,我们都成了后来,但西北师大的记忆是深藏在灵魂深处的印记,是午夜梦回时的考场惊醒,那里的一花一草、一砖一瓦都收藏了我们的青春,那里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映照着我们的年华。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京师路的小径上,那斑驳的光影仿佛是青春的呢喃,诉说着曾经的欢笑和泪水。东操场边的老槐树,它那粗壮的树干,承载了多少情侣的依偎和朋友的倾诉;外国语学院门前的垂柳年年依依,又是谁梳理过的秀发;逸夫图书馆门前的竹林从不改其青翠之志,那一排排书架之间,隐藏着我们不肯老去的回忆;旧文科楼前的国槐如期盛开,按时凋零,而少年的心,永远在现场;田家炳书院的教室里光影交错,黑头发的孩子成了头发斑白的大叔,但教育的热血依然汹涌;西操场上孤独的柳树终于把自己长成了心的样子,但当年的心房已经落满了尘埃,当年的爱情没有地老天荒;蓝天公寓宿舍里的上下铺间,室友间背诵笔记的嗡嗡声依然在耳边回响,2001年世界杯“我们出线了”的欢呼至今划破夜空,是夜,为了庆祝中国队出线,我们买了五块钱一瓶的沱牌大曲,浓烈的酒香伴随着莫名兴奋的情绪弥漫在空气中,而后是彻夜无眠的狂欢与激动。
这就是我们独一无二的青春啊,是我们无论如何也回不去的美好日子。那些岁月,在学思园鲜花盛开的芳香四溢里,在云衢楼下一书海棠的姹紫嫣红中,在青年教职工公寓的沧桑斑驳中,在西北师大握笔写下的过去、现在、将来。
那些岁月后来都被西北师大镌刻。西北师大,就像一首悠扬的老歌,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始终在心中低吟浅唱,它是大西北的年十八,是青春永远不会散场的地方,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值得珍藏,每一段回忆都饱含深情。西北师大,更像是一座青春的城堡,我们在这里度过了最美好的年华,这里的一切都成为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即使岁月流转,即使我们走向了不同的远方,那些在校园里结下的友谊,也如同陈酿的美酒,越久越香,当年一起熬夜复习的室友,当年一起在“强劲”网吧包夜打游戏的兄弟,如今虽然天各一方,但每当回忆起那些日子,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暖流,这是青春特有的温度,是一种纯粹而真挚的情感。
西北师大,它见证了我们的青春蜕变,从懵懂无知到成熟稳重,它是我们青春的起点,也是我们心灵永远的归宿。无论岁月如何在脸上刻下痕迹,西北师大的记忆永远鲜活在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角落。
西北师大,是教育情怀。教育是一本师大书,“致勤致朴致诚致善”是温润的序言,“尚德尚义尚礼尚信”为磅礴的正文,“修心修身修业修德”为深沉的编后,书中字字句句都写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
西北师大交付了我们对教育的热爱热忱。西北师大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那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墙壁,灵性的园林,都是教育的篇章,静静诉说着中国教育的故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师大的课堂里,那些初上讲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青年才俊们用一腔热血点燃学子的教育热情,不避讳世俗偏见也让我们洞察真相。那些白发苍苍却依然精神矍铄的教授们,用他们渊博的知识和炽热的情怀,点燃了我们心中对教育最初的火种,传递了一种对知识探索的热爱,一种对智慧追求的执着,每一次精彩的讲解,每一个生动的案例,都是对热爱的生动诠释。在这里,无数的师范生沉浸在书海之中,从孔子的“因材施教”到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到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念,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汲取着古今中外教育家们的智慧结晶,感受着教育的博大精深,也由此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教育事业的伟大与神圣,内心深处的热爱如同黄河水一样奔腾不息。这种热爱不是一时的冲动,而是在师大这片土地上经过时间沉淀和文化熏陶后的热忱,它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焰,照亮无数寒门学子的漫漫黑夜。
西北师大交给了我们对教育的坚守坚定。求学不易,育人更不易,途中会有疲惫、会有困惑、会有诱惑,但西北师大教会了我们坚守坚定。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时代无法解的题,教育要给出答案,外界喧嚣,内部重置,我们当初的内心契约和选择很容易受到波动干扰。然而,师大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却能让我们坚守在教育的阵地上,扎根于教育的土壤中。从校园的校训碑前走过,“知术欲圆,行旨须直”这几个大字深深地刻在每一个师大学子的心中,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教育信仰。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广博的知识和灵活的教学方法(知术欲圆),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正直的品行和坚定的信念(行旨须直),当面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当遭遇教学过程中的重重困难,当尊师重道变成口号时,我们犹豫彷徨过,但到底是没有退缩,因为师大的精神在支撑着我们。回忆起那些在艰苦环境下仍然默默奉献的校友们,他们是我们坚持坚守的榜样和力量,有的校友扎根在偏远的乡村学校,那里的教室简陋,教学设备匮乏,但他们凭借着从师大汲取的力量,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打开了无数“小镇做题家”的上升通道。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不畏风雨,不惧严寒,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这种坚守不是孤独的苦行僧式的坚持,而是有着深厚信仰根基的坚定,他们相信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就能绽放出绚丽的花朵。当我们站在讲台上,面对台下几十双期待的眼睛,所有的辛苦和挫折都化作了坚守的力量。我们告诉自己,要像母校的先辈们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放弃对教育的责任,这种坚守坚定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它在师大的怀抱中孕育而生,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发坚韧不拔,成为师大人身上最为耀眼的精神标识。
西北师大交接了我们对教育的再接再厉。西北师大挺起了大西北教育的脊梁和砥柱,她不断向前,在传承中创新,在历史中勾画未来,作为师大学子,我们接过了她手中接力棒,肩负着对教育再接再厉的使命。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教育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师大学子们从母校出发,带着扎实的专业基础,积极投身于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的征程之中。线上教育的蓬勃兴起,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让知识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多媒体教学的日益普及,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尝试,更是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可能,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定制学习方案。师大学子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是积极努力地融合现代科技手段,力求让教育更加高效、更加个性化、人性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命题,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教育答卷,未来已来,更新迭代的是技术操作,永不褪色的是教育操守,西北师大,做了我们在变革中掌舵的风帆,给了我们在发展中创造的锐意。
西北师大,是人生道场。人生就像一封正在书写的人间信笺,每个人都是那持笔的墨客,蘸着岁月的墨汁,在洁白的信纸上落下或深或浅的痕迹。这封信,没有既定的格式,没有预设的内容,我们只是随心而写,写满了青春的懵懂、成长的烦恼、梦想的追逐,然后满怀期待地把它寄往未知的远方。在这个漫长的书写过程中,母校化作星辰月色,照亮了字里行间的平仄韵脚。
当我们感到迷茫时,西北师大给出了方向和道路。从走出西北师范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人生的画卷真正展开在了广阔无垠的天地间,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慌张迷茫,就像一只小船突然驶入了茫茫的大海,失去了方向。曾经以为外面的世界是那么的美好而简单,可真正置身其中才发现,生命有时会陷入僵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像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横亘在面前。幸好,在未来图书馆读过的书,铺成了走出迷茫通向未来的路,老师的耳提面命成了人生关键处的箴言。在图书馆里,我们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从哲学的深邃到文学的浪漫,从科学的严谨到历史的厚重,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那些书中的智慧,在此时化为骨骼中力量,成为指引和方向。老师的谆谆教诲不仅仅是讲授书本上的内容,更是在表达一种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态度,他们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困难,如何坚守自己的原则,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那些课堂上的话语,当时或许觉得平常,却在日后成为不经意间的豁然开朗,是多年以后仍振聋发聩的警世恒言。
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西北师大给出了勇气和毅力。毕业后的人生,有多少一帆风顺,就有多少艰难险阻,像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冒险,有阳光明媚的坦途,也有布满荆棘的险峰。在现实的世界里,困难和挫折如影随形,考验着我们的意志,工作中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生活的琐碎,都可能成为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然而,正是在西北师大所培养起来的那份勇气和毅力,让我们能够在风雨中看透人间炎凉势利,然后笑而不语,做好自己。回忆起在校园里的日子,那些挑灯夜战的备考时光,那些为了完成项目而反复试验、不断修改方案的经历,都是磨练我们毅力的月色如水;每一次在实验室里遭遇失败后的重新开始,每一次在赛场上跌倒后的再次奋起,都铸就了我们坚强的内心。西北师大教会我们,挫折并非是命运的捉弄,而是成长的机遇,就像一棵大树,只有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才能更加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当我们在事业上遭遇失败,面临困境时,我们想起在学校里参加各种竞赛时那种永不言败的精神,于是我们重新整理行囊,再次出发;当我们在学校中不被理解被标签,不被重视被冷落时,我们回想起在校园里参与社团活动时,克服种种困难组织活动的经历,从而坚定信念,咬牙坚持下去。西北师大给予的勇气和毅力,就像一股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推动着我们不断超越自我,战胜挫折。
当我们遭受不公时,师大给出了笃定与平和。步入社会后,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有时候,我们会遭受到无端的不公,那些误解、偏见或者不合理足以吹凉我们原本炽热的心。也许会因为背景人脉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可能会被人无端地误解和诋毁,这些不公是一道道伤痕,让初心结痂,让热爱消退。然而,西北师大早就给我们备好了锦囊,给予我们笃定和平和的力量。上学时,我们接受的是多元包容的教育,老师教导我们尊重差异,理解不同的价值观,我们看到身边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家庭背景,但大家都能和谐相处,共同追求知识和进步,这种包容的氛围让我们学会用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世间的纷扰。当我们遭受不公时,我们不会轻易地愤怒和怨恨,而是以一种笃定的姿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我们知道,自己的价值不是由他人的评价所决定的,就像在西北师大的校园里,每一个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学生都被尊重和认可一样,我们以一颗平和的心去化解不公带来的负面情绪,用笃定的信念去证明自己的实力和价值,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我们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就像校园里那片宁静的湖水,虽风吹波起,但深处依然波澜不惊。
如今,我们虽然已经离开了西北师大,但它的精神却永远刻在了每一个学子的心中,我们带着在母校收获的知识、品质和情怀,走向世界的各个角落,继续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信笺,只不过现在的笔触更加沉稳,墨色更加浓重,我们依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但西北师大赋予我们的力量让我们无所畏惧。在青春已逝、岁月渐长的今天,我们感恩那段在西北师大度过的时光,那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十八。年十八,不仅仅是年龄的数字,更是一段充满活力、激情与梦想的时光。
我们会老,母校西北师范大学永远不会老,永远是大西北的年十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与无限的可能,永远年轻蓬勃,永远充满希望,永远在岁月的长河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创造更加美好的教育。
(原文转自梅花镇公众号)
【作者简介:李旭勤,2003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泾川县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