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重重阻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之旅终起航
在谈到为什么会选择成为一名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时,李淑颖是这样说的:“我觉得当下的选择是最重要的,因为对于我来说,我在师大四年,以及人大三年都在学习这个专业,我觉得我学了这么久,如果没有体验过这个行业,没有机会真的站上国际中文教育的讲台,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从研一就开始申请。我研一是在2020年疫情的时候,当时申请到了新西兰的一所孔院,但是因为疫情他们边界关了,没能外派。研二时,我拿到了伦敦大学的孔院的offer,但是当时因为和冬奥会冲突以及疫情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我纠结之后还是没有派出。我是研三时外派的,很少人会在这个时候选择出去,一般研三的话大家可能会考虑写论文、毕业这些事情,但我当时考虑了一下,如果我现在再不出去的话,如果未来真的找了一个在国内比较稳定的工作,我可能就没有出去的动力了,所以我还是坚定地选择了外派。”
保持开放与包容,积极融入新环境
爱尔兰的志愿者经历,无疑给李淑颖带来了不少收获。对于怎样融入新环境的问题,她坦言,首先,保持一个积极开放的心态。很多外国人可能一辈子都没出过国,对中国的了解可能就局限于新闻上看到的,甚至她的爱尔兰室友还停留在看《成龙历险记》的那个时代。所以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可能是非常落后的。所以有时候他们提出一些问题,并不意味着冒犯,只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其次,如果想出国,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与当地人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才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文化。最后,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出国教汉语时,专业素质和能力也非常重要,你需要知道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交流和语言教学。同时,要从自己和对方都熟悉的领域出发,不懂的东西就不要乱说。
教育:开启无限可能,维系社会公平
李淑颖认为,教育会实现一种最大公约数的公平,它是一个可以维系社会公平的很重要的工具,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力,可以让人看到自身的无限可能性。“我最近在西交利物浦大学带中文班,我的学生来自于世界各个国家,我教的是零起点班,意思就是他可能从来没有接触过中文,然后他来到中国学中文。现在已经有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已经会打车,会在餐厅点菜,就是用中文去做这些事情,从我的专业来讲,真的很有成就感,所以我觉得作为一名教育者,幸福感还是蛮高的,因为你是在跟一群想要获取知识,想要获取新内容的人在交流。”
回顾来时路,寄语学弟妹
李淑颖对母校西北师范大学怀有深厚情感。访谈结束之际,她深情寄语学弟学妹:“首先,不要焦虑,特别是年龄焦虑,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状态,任何点都不能成为限制你的理由,你可以随时开始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其次,不要因为犯错而陷入内耗,一定要知道我当下在意的点是什么,然后就不要因为此外的其他小点而去影响到你,及时去改正,去解决问题就好;然后,一定要尽可能的尝试所有的新的可能性,哪怕是感兴趣一点,但是不要因为自己的一些综合的考虑,就不去做这个事情,如果有好奇心,有想要学习的动力,这可能是未来的你在拉你一把;最后,如果在做决定时很困难,那就设定期限,在期限内把事情决定下来后,就一定要坚信这就是我当下能够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了。”
个人简介:
李淑颖,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2020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攻读研究生。在本科期间,曾经参加过师大的新疆实习支教项目;研究生期间,曾在百度、网易实习过大概三个月以上,在2022年担任北京冬奥会志愿者。2022-2024年在爱尔兰都柏林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目前在西交利物浦大学担任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