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启师大感恩母校
李凤琴
李凤琴,甘肃临洮县人,1970年12月生,中共党员,教育学硕士,副研究员。1988年9月-1992年6月在西北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教育专业学习,获得法学学士学位。2005年9月-2007年12月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在职学习,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兰州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档案工作分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先后从事马列原理教学、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曾获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甘肃省档案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17年获评甘肃省档案专家。
家缘
30年前,上大学是改变人生的最好方式。如果考不上大学,我现在可能就是县属企业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或者是一名乡镇工作人员,再或者是一名机关干部。上一所大学,爱上一座城。因为姐姐和哥哥先后在兰州上大学,我内心对大学的向往是坚定执着的,希望将来当个老师,实现梦想,有不一样的人生。 1988年7月,参加完高考,因为父亲在北京学习,姐姐哥哥还没回家,我自己估分,填报志愿,自作主张,随性而为,大多填报师范院校。高考分数出来后,骑车前往我就读的临洮三中看张榜分数名单,一进校门就碰见班主任摔出一句话,“没想到还考了状元”,心里纳闷谁是状元?一看榜单,心里莫名的高兴,原来班主任说的是我,我的自尊心得到了小小的满足!我想当年要是听从父亲的意见,去县一中读书,也许成绩会更好。在等待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全家人估计我会去东北读书,一个女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比较担心路途安全。恰巧哥哥的同学在长春上学,家里做好了让我与他同行的思想准备。幸运的是,我被提前批西北师大录取,与母校结缘。如果说有遗憾,那就是没被外语系录取。当然,相识人生伴侣,缘定母校,不能不说又是一种收获。往后的风雨人生中,我们彼此鼓励,相互支持,先后在师大完成本科、硕士学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共同进步。
承蒙父母恩德,我们家四个孩子都接受了大学教育。1984年我的姐姐考入师大物理系学习,期间,与姐夫同学相知,毕业后也一同从事中学物理教学工作。1998年,我嫂子在母校音乐系在职脱产学习。我们4个小家,有5个成员在师大接受了高等教育,都在教育部门工作。下一代,姐姐的孩子,我的外甥女曾在师大附中就读,考上中国科技大学,读完清华大学研究生后就业,这与师大根深叶茂开枝散叶的办学方向多么一致,我们与西北师大的家缘不可谓不深!
学缘
1987年,我第一次走进西北师大,从学生宿舍区到教学楼的东西主干道上上下课的学子们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不曾想,一年后我会接过姐姐的接力棒,来到师大读书!1988年秋,父亲送我入学报到,因为临行前生病,最后一天下午才到学校,我是政治系最后一个报到的学生。记得来到报到点,有老师说,就等你一个了!八十年代交通信息还不发达,在农大上学的哥哥连着两天没有在新生报到点接到我,心里着急,又坐车回家去接我。其实我前一天就到了兰州,在叔叔家歇息,让他空跑一趟。那时年少不懂事,现在回想起来,我是沐浴在父母和亲人的爱里成长的,索取的多,回馈的少。
我们的宿舍在1号楼211,正对楼梯口,记忆中楼下的宿管阿姨非常严厉,我对她又怕又怵。 8位女同学,性格各异,热情浪漫,积极向上,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舍友韩玉霞在她的回忆文中做了丰富贴切的描述。毕业三十年了,虽然不常见,却也常想念。大概前两年的一个早上,坐车去彭家坪校区上班,翻看手机,无意识从新闻讯息中浏览到一条任职公示,其中有我们宿舍的宋海英,看见她的照片,想起了那个浪漫含情毛绒绒大眼睛的小英子,激动之余,在不到三十分钟的车程里,还做了一首小诗与同事同学分享。
宿舍同学西固水上公园游玩合影
我的大学生活比较平淡,基本上是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没课的时候就去图书馆看书学习。师大食堂的饭菜便宜又可口,最爱吃的是早上的那个鸡蛋烤饼,至今想起来还回味无穷。喜欢唱歌,参加过学校的歌咏比赛,参加过学校运动会,曾报了跨栏项目,一到栏前就没有勇气跨越,只能放弃。
有人调侃说我们政治系毕业的学生是万金油,各行各业都有。我想这与我们的课程设置有关。我们所学的课程涵盖哲学、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门类。印象中,哲学、法学、政治经济学还有历史类的课时比较多,任课老师有满腹经纶的年长者,有戏称“三张铁嘴”的法学帅才,有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中国哲学史和西方哲学史的任课老师,引领我们在东西方哲学的碰撞里与智者交流、仁者沟通,提升睿智思辨;马列原理课让我们懂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科学方法;法学课让我们学会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解析公平正义,明白是非善恶;其它课程如政治学的威权治世,经济学的“经邦济世”,逻辑学的推理论证,伦理学的道德判断,教育学的启智化人,美学的陶情养性等,培养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提升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这大概就是大学本科教育核心价值所在。参加工作以后,在遇到比较棘手、困难问题时,这种体会尤为深刻。这样的课程设置也让我们具备了比较宽的学科基础,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兴趣,选择提升发展的专业通道。我在大四考研的时候,就选择了教育学,虽说没有成功上岸,却为以后读师大教育学硕士学位做了很好的专业铺垫。
大学毕业后,继续深造提高是我的梦想。2001年,因为孩子小,尽管心有不甘,我还是放弃了去上海交大读研的机会。2003年报考兰大法律硕士,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考试前一天晚上,家中来客就餐,热情的服务员冲泡的竹叶青茶水偏浓,一夜失眠,第二天早上英语考试迷迷瞪瞪,写作文,那个熟悉的knowledge(知识)的拼写怎么也想不起来,最终以2分之差与兰大失之交臂。2005年秋,我开启了与师大的第二段学缘,在职攻读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学位。刘旭东老师的教育学原理,安排在晚上授课。刘老师住在西固,晚上下课后一路小跑,我们和老师一起赶最后一趟末班车。那时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有天晚上,上完课回来,看见孩子留的字条,“妈妈,我作业写完了,琵琶也弹了,我洗完先睡了,晚安”。琵琶在沙发上放着,脚盆里的水凉了,我在欣慰之余,深感在职求学的艰难。
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王鉴教授。王老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职云南师范大学。王教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我向他汇报了我的论文选题,王教授问我孩子多大了,我说上小学,他建议我的毕业论文写小学教育方面的。因为在高校工作,我想写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探索与思考。写到这,我想王老师的本意应该是我在做论文的同时,有一个很好的认知对象做参照,可以扩大我的兴趣点,便于采集素材,写出的论文会更有实践性。俗话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果当时听从王教授的建议,我的孩子可能会培养的更优秀。当然,这只能是后知后觉了。我很感谢王教授的包容,他也没坚持,送我两本期刊,里面有好多大家的文章,提升了我对高等教育、通识教育的认知。我比较得意的是论文顺利通过盲审,有一份评议给了优秀,这样的肯定对先生在外挂职,工作家庭学习都要兼顾的我来说,实属不易!
聚缘
我们88级学生与母校的缘分注定是永远的,在母校重要的时刻,都有幸共享她的诸多荣光。大学四年,每一年都有值得纪念的事情加深我们对母校的认知。1988年西北师范学院刚刚更名西北师范大学,我们就进校了,1989年,大学二年级,西北师范学院独立设置50年,1991年,学校迁兰启动50年,1992年毕业离校之际,母校90华诞。
2002年百年校庆,我们班组织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大家集资为学校和政治系分别赠送了立式时钟(只是大小有区别),寓意时间见证我们的青春和作为,母校英才辈出一代接一代。
2012年母校110周年校庆,班委会同学组织毕业20年聚会,我们班为母校捐赠了一方重达6.8吨的祁连石以做纪念。纪念石从兴隆山脚下选取,费了老大的劲,用吊车拉运至校园,镌刻时任校党委书记刘基老师题词的“泽被秦陇”四个大字,寓意母校扎根西北广育英才,该纪念石伫立于学校体育馆北侧。刘基老师和同学代表冯玉军共同为纪念石揭幕,王宗礼老师致辞,同学们一起朗诵张建君同学主笔撰写的《母校颂》,现场气氛庄重热烈。随后召开联谊座谈会,共话师生谊、再叙同窗情。
2022年母校120华诞,班委会发出《“相遇一九八八”一一政治系九二届毕业30周年暨母校建校120周年纪念文集》的倡议。班主任白冰老师引导鼓劲,同学们积极参与,同学群人数远超十年、二十年聚会的数量。我想同学们经过岁月的诸多磨砺,生活、工作趋于稳定,人生体会日渐深刻,到知天命的年纪,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心情共忆美好岁月,共抒学子情怀。
30年恍若昨天,30年初心不变。 30年来,对母校的祝福由有形到无形,由无声到有声,由实物到文字,由物质到精神,不断变化,不断升华;同学聚会由线下到云端,由久别重逢把酒言欢到回往忆昔纸短情长,变的是方式,不变的是感情。
30年来,原于工作,缘于母校,我和母校联系比较多。2021年建党百年,围绕“档案话百年”国际档案日活动主题,各高校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档案宣传活动。借学习调研机会,我参观了师大档案馆组织制作的的“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廿师范任重道远”主题展览。120组档案,泛黄的纸张、褪色的的照片,讲述着母校厚重的历史、非凡的过往。母校先贤、大师云集,让人仰望,我对母校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出处、由来及寓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母校,厚植爱国情怀,扎根西部,培养了20多万“堪为人师而模范之”的人才,彰显着与国同行的奋斗底色。著名教育家李之钦先生曾先后在母校、甘肃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担任学校领导。理工大档案馆在制作历届党代会主题展览的同时,组织撰写了《老校长李之钦的红色岁月》,参加中国档案学会“档案里的红色故事”主题征文,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兰州理工大学百年校庆留影
30年来,无论在那个岗位,我始终不忘教书育人工作初心。2013年,学校部分处级岗位公开选拔干部,在领导的鼓励下,在家人的支持下,本着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份历练的初心,我鼓足勇气走上了演讲台,走上学校中层管理岗位。我把工作当事业干,在干中学,学中干,在平凡的工作中体验不平凡,增强工作自信、职业自豪。经历了彭家坪校区档案馆新馆搬迁、学校档案工作省特级挂牌、信息化工作持续推进等诸多事关档案馆发展的重要工作,锻炼了自己,收获了很多,有了不同以往的人生体悟。我注重将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具体工作中,组织完成档案馆文化建设方案及布设,营造制度育人、环境育人、校史文化育人的档案氛围,凝心聚力,形成良好的团队工作风貌,得到师生普遍赞誉,也多次在全省高校档案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2022年4月,全省档案工作会议在省委会议中心召开,做为高校系统的代表,我代表兰州理工大学在会上作交流发言。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在母校百廿华诞之际,回眸成长路,重温岁月情,感谢母校培育之恩,祝福母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开启新征程,续写新华章,再筑新辉煌。
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