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安国强,甘肃天水秦安人,1970年生,1993届历史学本科毕业,1996届历史学硕士毕业,东北师大在读教育博士。曾任梅州市政府办公室副科长,梅州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2007-2013年任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2013-2018年任梅州市东山中学校长、党委书记,梅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兼职副主席,2018-2022年任深圳市坪山区集团化办学推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兼坪山实验学校校长。现任坪山高级中学校长。梅州市第六届人大代表,深圳市坪山区一、二届人大代表。
个人荣誉
荣获全国社科优秀工作者、叶剑英基金优秀校长,“创新坪山”先进个人、深圳市优秀督学等称号。笃学慎思,勤于钻研,在各类报章发表作品百余篇。两项科研课题先后获广东省第二届和第四届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主编并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梅州历史与社会》《客都梅州》和《综合实践活动》3到9年级教材等。专著有现代出版社《让坪实课堂更出彩》《基础教育集化办学的溯迴与走向》,广州出版社《从陇右到岭表》,广东教育出版社《为了攀登更高的山》,中国地图出版社《梅州两千年》《南粤文化纵横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客家大迁徙》(上下卷),广东教育出版社彩色版《客家大迁徙》(上中下卷),全书120余万言,广受各界好评。
金城回望绣成堆
安国强
毕业离开西师母校近三十年了,近日接到雷军平处长的信息,叫回忆些母校往事,顿觉万千思绪涌心头。曾写一文《为了攀登更高的山》,言世间之万千名山,登临咏叹者不少,然永留心中常思其形仰其势叹其文者,仅北山、东山、坪山也。
1993年毕业留影
东山乃梅州攀桂坊侧之小岃,虽小却见证了梅州千年文脉,扶佑悠久书院,哺育百年中学。东山中学这所南粤名校因叶帅创立而蜚声中外,吾掌其校于百年庆典之后,五年奋斗,玉汝于成,东山之事业已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到了深圳的东头岭山——坪山,郁郁葱葱间,精进于教育事业,从区所属之实验到坪高,创新址,谋新局,开新篇,勇立潮头,立德树人,以实绩应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道理。这两山之坚守,皆源自于本人在北山的积淀与开悟。北山乃西师北边的一片沙石山,抬眼即见,绵延起伏,光秃少草木,样貌似黄龙,横亘安宁,头抵黄河,尾摔西固。北山虽少登临,但其有力量,高大身躯,宽厚臂膀,挡住北方的风暴沙尘,绊缓了西来寒流的脚步;有大德,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学子的成长与成功;有文化,迎来送往,大河上下,见证百年大学的历史沧桑与人间佳话。金城回望绣成堆,梦里西师多几回。
在师大的日子是艰辛的。家中的贫穷随着我进入西师校园。当时做木匠的父亲整日走家串户做木工,一日两元的工钱收入撑起八口之家,大哥尚在江西上大学,要供两个大学生显然力不从心。记得出门时挎包里装着东挪西凑的80元现金,要交学校的20斤粮票则是父亲同村发小、在酒钢上班的董伯伯资助的。到学校后先交55元用来购买公寓床单被套,再交19元用作首月的餐票费,还忍痛买了些生活必需品。到交班服费时才发现已无力支付,所以大半学期没穿上班服出操。系里关心我,团委洪增林书记代表组织发放5元助学金,在他的办公室里鼓励我,要不向困难低头,好好学习。困难时期,写信给母校魏店中学安忠胜校长,他及时寄来20元,算是度过最艰难时期。
研究生阶段,贫穷的状况依然没有改观,当时高考评卷是抢手活,以大学老师为主,地方名师要有相当知名度才有机会。生活一样窘迫的我们几个研究生便去找系领导李清凌、水天长、何莉老师,表达了参加评卷的强烈愿望,得到理解与支持,由此一连几年都参与了甘肃省高考历史卷阅卷工作。珍惜难得的“工作”机遇,与平日里严肃可敬的教授老师们一起挥汗如雨,恪尽职守,加班加点,求质量赶进度,顺利完成任务。每次约一个礼拜就有那近两百元的收入,感觉已是很“款”了,生活的压力也释放了不小。
系办公室的聂万鹏老师为人谦和正直,经常嘘寒问暖,研一放暑假时让我不要回家,协助他管理成人函授本科班,一月的勤工俭学有45元的收入,也可解生活的然眉之急。因为喜欢写作,结识了学报总编胡小鹏老师,除了在胡老师指导下在《丝绸之路》杂志上连发数篇文章外,还给他亲戚的小孩补了一段时间的初中数学,效果显著。当然胡老师生活上也关照我良多。
1991年历史系部分同学赴秦安县考古实习与社会调查
在师大的岁月是快乐的。母校的生活更多的是快乐,每天下午光着上身打篮球虽觉不雅,但是酣畅淋漓。最开心是在系团委书记王文升支持下,班主任李宝通老师带队我们班10余位同学,坐着从兰州始发的老掉牙的长途汽车,翻越千山万壑,到我的家乡秦安县魏店乡进行考古实习。考察了我们村广泛遗存于田埂上清晰可见的新石器时代料礓地面,普查了散布民间的石祖、新陶罐、石刀等文物。工作间歇师生们个个手握镰刀,头戴草帽,撸起袖子帮我家收割麦子,欢闹场景回响在黄土屲上。大伙还兴致勃勃去了一趟仰慕已久的大地湾遗址。我们班的两大美女牛亚君、王怡在秦安县城的家里为大家接风,可能是太激动了,我在亚君家用大托盘端着三大碗面条,一不小心碰到门框上,碗掉到地上摔碎了,面条也撒了一地,为此心痛愧疚了好久。
那是个节庆活动风起云涌的时代,甘肃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很有战略眼光,很早便在兰州办起了首届国际丝绸之路节,89级全体同学有幸参加了开幕式演出。在学校进行了认真反复排练,风度儒雅的音乐系主任亲自坐镇指挥,主题曲据说也是他的杰作。出发去演出时动用了军车,几十辆绿色军车,浩浩荡荡从十里店桥出发,过七里河黄河大桥,沿滨河路东进,穿街过巷,抵达粉饰一新的东方红广场。万人会场座无虚席,我们主题合唱组统一着装,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开幕式体现了浓浓的丝路风陇原情,唯有舞龙表演时不幸着火,长龙当场化为灰烬,留点遗憾。
1992年赴西安考古实习
刚入校的军训,因受89风波影响,入学教育力度空前,为期一个月的军训可谓晒曝了皮,流干了汗,两个土操场经常是灰尘张天,杀声四起。虽然教官反复强调安全与技术要领,但还是在匍匐前进时,枪刺刀划破了我的左手,流了不少血。打靶是在火车站附近的红山根靶场进行的,尽管不少人十发皆脱靶,但丝毫没有影响高唱《打靶归来》拉歌的激情与调门。
虽然是农家子弟,但对学习期间的劳动课倍感兴趣。我们历史系两个班的同学一道去了师大农场,农场在靖远县城郊黄河边上。应是大二上学期,时序已过了春种大忙季节,但见大片麦田扬花吐穗,马铃薯白花朵朵,西瓜秧藤蔓铺地,韭菜畦一派翠绿。我们的任务主要是利用上午半天的时间或下田地为作物除草,或开垦农场北侧的荒地,为秋种备耕。吃饭的人多了,学校从本部调来两个大厨,女同学则轮流排班帮厨。下午主要是学习,要么集中,要么自己阅读,半耕半读一个月,生活过得恬静惬意。
在师大的时光是幸福的。幸福的遇到了一批可亲可敬的老师。李宝通老师不弃我之贫寒,业务上指导我,还坚定地指定我做了班长,由此文弱书生得到了锻炼,为今后工作岗位上能胜任领导职责打下了素养基础。生活上常关照我,每次去家里汇报班级工作,逢饭点总会留住我,嘱咐爱人刘老师炒几个可口菜,边吃边聊,温暖的感觉长存于心。
侯丕勋老师待我犹厚,在师大的七年里去他家讨教的次数最多,专业上对我谆谆教导。记得第一篇在《少年文史报》上发表的《茶马互市与天水》一文,投递前去他家请求指点,他字斟句酌,梳通表达,添加史料,忙活了半夜方定稿。一投即中,也因此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促成了我严谨的文风。其爱女后来由我介绍到广东梅州工作,因地远人疏,一年后返回兰州考研,没能力安排好恩师交办的事宜,遗憾至今。
赵荧老师是我研究生导师。他治学严谨,开出书单督促我们读史学原著,并经常检查我的读书卡片。我因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时师大图书馆辟有古籍阅览室,我几乎每天必到,填申请单借阅锁在保险柜中的《四库全书》,时间长了,管理员阿姨被我的执着精神所感动,破例让我把书带回宿舍,读完后再借新。据阿姨当时说,古籍善本书能从阅览室带出来者,学生唯我而已,老师的信任与关爱永怀感恩。赵老师德艺双馨,据说舞姿翩跹,实测厨艺一流,深得师母称道。我们几个弟子也经常主动光顾,大快朵颐,改善生活。
丘少伟老师一口广东话,讲世界史会带出他在南洋的经历,让我们听得神向往之,我和爱人周映梅同学毕业后到梅州工作,一天傍晚在文化公园散步,发现擦肩而过的好像丘老师,忙折返身去问,果然是。丘老师是客家人,家在梅州城郊,小时候随父母去了马来西亚,大学毕业后响应党的号召,回国赴西部参加祖国建设,把毕生精力献给了西师,他因此长期担任甘肃省侨联副主席。退休后他每年似候鸟般,深秋时节回梅州越冬,翌年天热的四五月份回到兰州,每次回乡我们都会去看望。他和阿姨很关心我俩能否适应南方生活,不时交待在梅州的兄弟们拿些土特产相慰。忘年之交,师生情谊,愈久弥坚。
王三北老师是名门之后,多才多艺,口碑极佳。讲修禅,说两和尚下山化缘,经过小河时巧遇一妙龄女子正在发愁如何过河,老和尚问明后直接背起女子帮她过了河。小和尚实在不解,问师傅为啥要这样做?师傅说: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小和尚还是不解,于是再问,出家人不近女色啊!师傅说我早就放下了,可你还没有放下!他的课常常造成旧文科楼阶梯教室人满为患,一位难求。
师大的老师,如父如母,总是让人长想,心怀感恩。马英昌老师鹤发童颜,气质非凡,研究生毕业那年主动推荐我去青岛大学应聘。张培德老师讲国际关系史,世界地图随手就画,内容信手拈来。潘策老师一口纯正的川普,听起来津津有味。李积顺老师有非常精彩的讲稿,教案本工工整整。他刚正不阿,公私分明,当年我借系资料室的书,毕业时才发现丢了一本,他是系分管副主任,批示要我加倍赔偿,但钱下来由他出。等等。
因为有老师们的关心而幸福,我主动承接了《甘肃社会科学》杂志的写稿任务,1995年前后,先后为张培德、徐世华教师写个人小传。文虽不长,两个版面,但凝炼古朴,内容丰富,个性彰显,可视为传记之珍品。
著名教育家郭思乐教授为本人的赠诗题字
在师大的年轮是奋进的。本人1989年以师大文科第二,历史专业第一的好成绩考入西师,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愿望始终澎湃。是母校锤炼了我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7年的本硕师大学习经历,从校、系领导到普通老师,从德高望重的金宝祥老先生到硕导赵荧老师,每一个母校师长身上都闪耀着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人性光辉,都彰显着忠诚为党、乐于奉献的人生境界,都践行着一心向教、作育英才的榜样力量。
是母校夯实了我走专业道路的坚实基础。自《少年文史报》首发后,1994年前后,《兰州晚报》连续发表了我的丝绸之路系列文章10余篇,最后辟专栏“丝路史话”以盛之。《兰州日报》以及《丝绸之路》《西师函授》等刊物也发表我的作品。作为在校生,不辍笔耕,有此成果,也奠定了日后研究方向与写作基础。在往后的岁月里,无论是在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东山中学校长、还是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校长等岗位上,管理事务虽异常繁忙,但始终没有放弃专业,百万言的《客家大迁徙》以及《梅州两千年》《南粤文化纵横行》《从陇右到岭表》等论著的相继出版,皆源自于母校的日积月累,点石成金。
多年来的作品一览
为老家的孩子寄送学生校服
是母校给予我终身受用的生存技能。因为有当班级“领导”的履历,在日常管理、活动组织、复杂问题化解等方面使自己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凡事总能提醒自己要沉着应对,换位思考,系统思维,果断决策。一生受用的考试本领也进一步跃升。2002年参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考试,竞争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一职,笔试面试总成绩以89分高居榜首;2020年的入读东北师大教育博士考试,也是顺利过关。
在深圳面见母校领导
与西师附中签订合作协议
深爱母校,诗歌以咏之。2021年3月,母校西北师大深圳校友会成立,张俊宗书记亲临指导。西师附中掌门人贾金元校长也南来致贺,并与杨纳名师弟一道来坪山实验学校指导交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个迷人的春天。乃作《青玉案•贺深校友会成立》:欧风美雨拂华夏,举庠序,有佳话。锦绣山川倭骑踏。西狩陇上,河滨布道,育才满天下;繁花娇艳千树挂,鹏城美景万人画。南来门生多壮志。筑梦百业,创新奉献,成就真伟大。2022年初,我调任坪山高级中学,借名校力量办一所深圳东部知名高中的愿望日趋强烈,跟金元、纳名同志沟通,大家不谋而合,遂决定在坪高举办云端实验班,于是又有了向母校深度学习的机会。乃作《与西师附中开办实验班有感》:长安西去敦煌东,陇右河湟云雾中。道不远人心自近,声教南暨混-同。
致敬西师母校:岁月轮回双甲子,学子爱你志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