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华诞 毓苑记忆】郭弘:80年代在西北师大

发布时间:2022/10/21 05:15浏览次数:1731

校友简介


    郭弘,西北师大政教系1988年入学,1992年毕业。现为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 三级高级法官。


80年代在西北师大

郭弘

    19889月,我到西北师大上学。初进校门,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很醒目地提醒着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

    80年代的后期,正值国家改革开放、百废待兴之际。跨越龙门的自豪让我们这些怀揣着天之骄子绮丽梦想的年轻人,在手持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瞬间,已经在心理上开始超越过去那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自我,我们渴望着,奔向新的校园,奔向新的世界。

本班部分同学合影

    政治教育系始于19593月。政治教育专业也是改革的产物,感谢当初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课程设置十分丰富,涉猎多学科、多方向,在中共党史、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国际共运、法学、伦理学等多领域均开设课程。有幸的是,西北师大虽地处偏远,但在我们求学期间,幸遇许多孜孜敬业、亲切随和的良师,以哲学家的思想,亦师亦友的学者风范启亮了我们懵懂的的人生。

    肖群忠老师,一个稍长我们七八岁的年轻老师,儒雅俊秀,但在课堂上却如老夫子一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做焉而不辞”,完全沉浸在他的伦理道德世界中,让我们深深感受到象牙塔里一个不羁于俗世、只追逐学问的学者灵魂。而在课下,肖老师又如长兄般给年轻的我们阐述他“孝以事亲、修身齐家”的中国儒家文化观,提醒我们在百花齐放、思想汹涌的年代,要守住自己的初心,在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学习、去拓展。80年代的西北师大,甘肃农村学子占很大比重,因此会听到某某同学的“娃娃亲”找到学校,某某同学避之不及的故事。当然也见到因“订婚少女”亲手纳的鞋底被偷,致使痴情的某男同学公告寻找的感人一幕。在道德与自我,守旧与新潮充斥的校园内,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发生。作为同代人的肖老师,可能比年轻的我们更能感知这份纠结,课余闲暇,他常常会诙谐地与男同学谈起是否家中已有定亲的女娃在翘首等待,也会在不经意间劝导少不更事的年轻学子,行事选择勿伤害无辜。而我们一帮女同学,也常常会在饭后散步时在校园遇到与肖老师携手同行的一家三口,能够看到师母很崇拜肖老师的眼神,于是,我们就无数次让师母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现在想来与很多年后看到的《合伙人》中的一幕颇有相似之处。肖老师不止课讲得精彩,学问也做的很好,在当时很高端的《新华文摘》上不时也能读到他的伦理学文章。正是在肖老师的谆谆教导下,我对伦理学及中国儒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方向作毕业论文,而有幸能够得名师指导,论文也获评当年优秀毕业论文,是我一直以来常常引以为傲的。毕业后,忙碌于生活,偶尔听同学们说起,肖老师已经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很偶然地,一次在单位图书馆查阅资料时看到肖老师的一本学术著作《伦理与传统》(人民出版社),知道昔日的老师如今已是国内著名的学者,由此而深深为母校骄傲。

    80年代,西北师大不仅有热诚与诗意的老师,更有充满情怀的年轻学子。当年同窗共读时,学校俱乐部放映的一部经典的《乡村女教师》让我们热泪盈眶,西伯利亚偏僻的农村,瓦尔瓦拉坚强的身影,感动着年轻的我们。夜幕下,还沉浸在激动中的我们曾经一起许下教书育人、桃李遍陇上的心愿与誓言。在当时大学毕业生还很抢手的年代,确有不少校友毕业后进入大机关,也有南下发展的弄潮儿,至今或者位高官显,或者富甲一方。但是相较而言,我们政教系88级乙班同学中,有更多的选择了坚守与清贫。舍友刘蕊是一个俊俏的乡村女孩,来自静宁,在我们憧憬甜美爱情的时刻,她选择了为一个许下的诺言去携手同行。在我们离开校园,在纷繁的选择中渐渐什么都想要时,她和同是西北师大毕业的同届男友一同扎根农村,三尺讲台,三十年坚守,娟秀的她,一如往昔,对教育的挚爱未曾减少分毫。三十年间,她默默付出,却也收获满满。教师节前,雪片般的贺卡足以让一向内敛的她骄傲地在朋友圈展示,华亭县“三八红旗手”、甘肃省高中政治骨干教师等荣誉让我们一班同学满心敬佩。愿将心血化春风,吹得桃花满园红,耕耘基层教育一线的师范生,用自己的坚守回报家乡,以自己的赤子之心让西北师大的师范教育薪火相传、嘉惠后学。

 宿舍的姐妹们

     本科就读期间,曾有一位来学校访学的中国台湾学者,给我们短期讲授法学。是一位年纪颇大的老先生,讲课风格、教授方式与本校老师确有不同,他会一边将讲义慢慢投影在屏幕上,一边不断强调文献资料出处,告诉我们谨慎使用。为营造风趣融洽的氛围,他会介绍自己读博多年的经历,慨叹法学在中国台湾曲折发展道路,也会论及他对中国台湾法学重体系“注解”的教科书法学的见解。老先生十分在意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相互碰撞,让我们与他共同探讨中国台湾的经典案例,并号召大家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勉励年轻的学子以学术为业。而老先生当时所持的回应社会需要、广纳务实见解的观点,让我们耳目一新,由此对法学殿堂颇为好奇。当时的政教系法学学科人才济济,有支援大西北几十年的沈唯善老师,学术造诣颇深的刘基老师(后来曾任西北师大党委书记),也有注重实务,亲自指导我们“模拟法庭”开庭宣判的严为众老师。

 模拟法庭活动后合影

    良好的学习氛围,诸多良师的博学多识,造就了我们对法学的热爱,我和班上好几个同学在毕业后陆续成为了法官、检察官。广博培育对自己法学思维的影响,众多老师良知、理性的感化,无不对今天的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

    旧事并不如烟,回望三十年前的自己,对母校只有深厚的感激。虽然我们都很平凡,但是可以骄傲地说,无论选择了怎样的职业,都是当初瓦尔瓦拉理想的延续。

    而您,我的母校,始终在我们身后朴素地微笑。



地址:兰州市安宁东路967号
邮编:730070
Email:xyh@nwnu.edu.cn
电话:0931-7971777
版权所有©西北师范大学校友会 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0748号 陇ICP备17000462号-1